新闻中心

机器人+建筑,生产、作业都在用?行业风口已来

发布时间:[2022-06-28 14:08:59] 点击量:[276]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机器人”成为委员建议的高频词。

建筑、农业、教育、养老、生物医药等领域的代表委员呼吁发展服务型机器人,在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和终端需求直接驱动的产业,备受关注的建筑业转型势在必行。

在房地产向新发展模式转变的配套措施上,建筑机器人的发展首当其冲,成为引领这一技术变革潮流的排头兵。

建筑行业的范围很广,变革所需的时间很长,也很困难。

从细分行业来看,建筑业主要由基础设施建设、房屋建筑、装饰装修、园林工程四大需求板块带动。

目前,谈及建筑业的机器人改造,目前的主要方向是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屋建设。通过技术升级实现标准化管理是国家对建筑业政策的主要指导方向。

▍建筑业的转型从哪里开始?

中国未来需要什么样的建筑?建筑机器人在哪些方面可以深入应用?

从目前来看,建筑机器人将分别快速应用于建筑行业的上游生产过程和下游施工过程。

建筑机器人在建筑行业最上游生产环节的应用源于我国对装配式建筑的需求。

近30年来,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由于设计和施工速度滞后于时代的发展速度,很多高低不一的传统现浇建筑难以跟上具有快速发展的趋势。

这使得建筑行业不仅需要立足于当前的需求,更需要从长远的角度思考。

2015年以来,装配式建筑需求急剧增长,相关文件密集下发。

例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的《建筑业现代化建设纲要》,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都提出了具体的对装配式建筑比例的要求。

但在过去的五年里,建筑行业,尤其​​是房地产行业,并没有真正受到关注。

▍什么是装配式建筑?

顾名思义,它是一座可以现场组装的建筑。比如这次抗疫中人们看到的方舱医院就是典型的装配式建筑形式。

届时,此类建筑可在4小时内完成一套产品安装,可满足快速、规模化、标准化建设的需要。

从更上游的角度来看,装配式建筑是指通过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式施工、信息化管理、智能化应用,将传统建造方式中的大量现场作业转移到工厂。

简单来说,就是先对完工建筑的风格进行设计计算,然后制作相应的楼板、墙板、楼梯、阳台等建筑构件,最后运到工地像积木一样组装它们。

然而,由于建筑产品的独特性、施工过程的不可重复性、施工过程的碎片化以及场地环境的复杂性和动态性,装配式建筑在过程中仍面临诸多困难着陆。

因此,装配式建筑作为一种新的建筑形式,对上游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标准化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首先要实现从设计到管理的标准化、信息化。

元件越标准,生产效率越高,相应的元件成本也会降低。随着工厂的数字化管理,整个装配式建筑的性价比会越来越高。

这种源自建筑业上游的对标准化制造的强烈需求,对机器人等有助于标准化制造的专业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楼宇自动化公司有哪些?

目前在上游建筑生产流程领域有知名机器人公司,如大捷机器人、易造科技等。

以大捷机器人为例。公司基于ROBIM平台的核心技术,致力于通过工业化、智能化、柔性化和数字化,让建筑行业从设计、生产到施工更高效。

目前,ROBIM是国内首个连接建筑BIM数据和机器人运动控制的平台。涵盖建筑领域多元化技术的强大算法库二手钢构设备,可实现建筑3D数据动态识别,根据设计模型一键生成机器人系统处理指令。 ,装配式建筑的大规模定制在工厂完成。

ROBIM平台也让大捷的解决方案非常适应场景。

目前,大捷还赋能上游数百家建筑工厂,提供不限于木材、金属、玻璃、纤维或复合新材料的智能生产解决方案,希望提升建筑生产企业的自动化水平,确保建筑预制化。组件的质量、精度和效率扩大了复杂形状的生产端的处理能力。为此,大捷也在年初与德国卡巴赫达成战略合作,推动钢结构制造升级。

大捷也在努力与这些合作生产工厂合作,为政府、房地产开发商、建筑设计师提供整体优质的智能施工解决方案,实现D to M(设计到制造)的数字化。建筑业。智能制造。

资本市场对大街传统建设方式的创新充满期待。 2021年,大捷机器人已完成B+轮融资,股东包括高瓴创投、贝塔斯曼、比亚迪、保利地产、新世界地产、线性资本等。

另一家建筑机器人公司易造科技,强调整体解决方案和制造集成。

公司专注于生产工艺和装配式建筑。通过结合人工智能算法、算力和计算,全面提升设计决策和工艺配置能力,集成开发施工机器人。使用了3D打印和纤维编织等数十种工艺。希望AI渗透到设计和施工环节,最终实现流程一体化的定制化智能设计+机器人一体化施工。

在研发与实践的经验融合过程中,易造科技也在不断验证和升级自身的软硬件一体化SAAS+PAAS解决方案。实施了乌镇互联网灯光博览中心、江苏南京欢乐谷等众多国内外知名项目。公司还于2022年2月21日获得数千万美元天使轮融资。

对比两家公司,大捷机器人已经开始关注行业上游,通过平台化软件技术的开发,希望帮助上游客户不断实现智能化升级和转型,让更容易完成标准化建设,最终实现下游中大型装配式配套建设需求。

另一方面,易造科技从设计+施工的综合视角出发。通过在建筑行业上下游选择和构建生态伙伴机制,同时完善3D打印、机器人等实际建筑技术,增加流程整合,实现自上而下的整个建筑产业链的反向整合。

▍建筑机器人趋势逐渐兴起

除了装配式建筑,另一条路线是将工程机器人应用于建筑工地。这种类型的机器人专注于机器取代人类的工程场景。这部分与传统工程机械有一定的重叠,但成本较低,数字化程度较高。

作为公司未来五年的发展风向标,2021年“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吹响了建筑行业机器人发展的进攻号角. 《规划》中,除再次强调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提出全面建设装配式建筑标准化设计生产体系外,还首次写入推动生产建设方式智能化升级。 .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张晓红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下一步要推进建筑机器人典型应用,重点研究开发关键技术,编译相关标准,形成一批标志性的施工机器人产品,辅助和替代“危、繁、脏、重”的人工作业,提升工程建设的机械化、智能化水平。

这波浪潮中,最受关注的无疑是碧桂园。

碧桂园于2018年7月成立了博智林机器人公司,最初主要专注于建筑机器人和医疗机器人两大产品线,专注于建筑机器人的研发、制造和应用,建成了系统的研发体系。

关于杨国强打造建筑机器人的初衷,市场上有说法。除了遵守政策,最直接的原因可能是这几年碧桂园工地发生了很多事故和人员伤亡,让杨国强成为了一个糟糕的开发商。

不仅是碧桂园,考虑到工地是高龄农民工的高风险和易发区域,并考虑到高海拔和露天施工的高风险特点,体力劳动和繁重的工作,外墙粉刷、混凝土浇筑等。过去一段时间,多地纷纷下令退出建筑行业二手钢构设备,进一步规范建筑企业用工年龄管理。

作业更规范、精度更高、施工质量更好的施工机器人成为更好的解决方案,大大提高了安全性和施工效率。 “未来20年,50%的工作岗位将被机器人取代。以最快的速度,建筑行业的工人数量将减少50%,从而大大减少建筑工地的人员伤亡。 代替建筑工人的想法。

从筹备到具体实施,近两年“圈地炒作”传闻不断。但据碧桂园2019年年报显示,2019年,博智林机器人项目共招募了3256名研发人才,尝试研发50台建筑机器人。 ,其中32台已投入现场测试;共提交专利申请1843件,授权327件。

无论是假是真,博智林的机器人板块确实在重点研发重点产品、重点技术研究,同步实施系统化的产业布局。

随着国内房地产行业的变化趋势,机器人显然将成为碧桂园科技2021年的一张新名片。

博智林机器人主要应用于勘察、规划设计、生产、施工、监理验收、运维管理等施工环节。

截至2022年2月,博智林已将21台建筑机器人投入商业应用,覆盖25个省份的350多个项目;累计交付750多套,累计申请施工700万平方米。截至2022年1月,博之林已提交有效专利申请3523件,授权1749件。

另一家公司伟建科技起步较晚。

伟建科技主要从事建筑机器人的生产、制造、研发等业务。现在主要产品比较集中,一个是抹灰机器人,一个是智能钢铁生产线。

伟建科技抹灰机器人最大的优势不仅在于效率问题,更在于质量的提升。工作效率和空鼓率都非常好,为伟建科技开拓客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成立一年多的微健科技虽然起步较晚,但与博智林相比,性质更加中性,给客户更多选择,公司仍有很强的增长潜力。

11月15日,专注于建筑用智能机器人研发的微健科技宣布,近日完成A轮和A+轮融资,总额1亿元。本轮融资有望助力伟建科技抹灰钢筋机器人的研发和产品化营销。

▍结论与展望

短期内,建筑业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下降,影响了建筑业的整体发展速度。初步构建了建筑信息模型(BIM),利用施工机器人辅助部分劳动力,通过工程项目协同工作,已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建设项目的安全性、质量和效率,并可也减少了建筑垃圾和建筑工地的垃圾。 ,助力国家实现“双碳”目标。

但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可拆式装配式建筑无疑更具竞争力,但这个目标的前提是整个建筑行业首先需要从上游原材料和加工技术实现标准化和数字化变革。这样,在信息化和自动化的帮助下,可以更好地满足装配式建筑的发展需求。

张晓红透露,目前,建筑行业的核心内容从实施智能建筑试点示范、加快推进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搭建互联网平台四个方面入手用于建筑行业。

力争到2025年,新建装配式建筑比例达到30%以上。这就需要建立以标准零部件为基础的专业化、规模化、数字化的生产体系​​,促进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提高建筑工业化水平。

这不仅需要从产业链上游大力建设数字化设计体系,提高建筑方案创作水平和施工图设计精细化水平,还需要建设建筑业互联网等关键基础设施平台,加强信息共享和供需协调,完善建设。产业链的整体效率。

建筑行业的建设周期很长,变化可能还需要5-10年。在此期间出现的每一个变革者,都在一点点解决建筑行业的细分问题,他们的创新值得期待。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机器人大讲堂”(ID:),作者:Tony。 36氪经授权发布。

上一篇:德仓二手钢结构

下一篇:产业园开发,什么样的厂房zui好卖?

友情连接:创新课程 | 数控剪板机厂家 | 潜水排污泵 | 南京优化公司 | 南京ups电源 | 沈阳铁艺楼梯 | 南京废旧金属回收 |
版权所有 德仓二手钢结构交易市场主营钢结构厂房回收,二手钢结构厂房出售,联系电话:18362658858 技术支持:齐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