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仓二手钢结构二车间智能制造团队成员使用生产线上的机械臂遥控搬运钢材。南方日报记者 梁巨聪 摄
“青春是盛世,奋斗正逢其时。” 4月29日上午,在朋友圈,二车间主任陈海雷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图为智能制造团队成员与“工人先锋号”证书合影。
在他们身后,钢结构智能制造生产线呼啸而过。几块钢板经过加工,最后变成H型钢,然后装车运到项目的前线。
今年,德仓二手钢结构二车间的智能制造团队被省总工会授予“工人先锋号”。团队攻克智能制造诸多难题,建成建筑钢结构行业首条重型H型钢智能制造生产线。“战疫”“抢走了”深圳、香港等地急救医院迅速建立的宝贵时间。
填补国内钢结构智能制造空白
钢结构是建筑行业的一个细分领域。2015年有两个方向可以选择,一是做传统机械,二是做智能制造。
“传统机械依赖技术工人,相对成熟,但智能制造在钢结构领域仍属空白,不确定性较多。” 中国建筑钢结构研究院院长助理肖云彤介绍,当时,我国正在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同时,为推动钢结构建筑的发展,“作为企业需要负责,公司毅然做出创新,做智能制造,提升行业水平”。
但当研发团队真正接触到智能制造时,他们却感到茫然,因为建筑行业一直比较传统,几乎没有什么经验可以借鉴。
“当时我也找了很多专家,但我看到建筑行业和其他制造业有很大的不同,尤其是技术难点和壁垒很多,最后都离开了。” 萧云彤还记得当时的失落。
随着时代的发展二手钢结构设备,建筑行业的人口红利将消失,智能制造和机器换人必然需要,这关系到行业的未来。
于是研发团队互相鼓励,“中国一直都是这样,我们没有等到,别人想不通,我们自己做。” 肖云彤回忆道。
从2015年开始,德仓二手钢结构顶着压力,在老厂房里开辟了1000多平米的空地,并购买了设备进行研究。
同时,研发团队不断研究国内外相关技术。“就在大行李箱里放些衣服,带着各种材料回来,就像去上学一样。” 肖云彤说,当时大家精力都很大,一定要建一条智能制造生产线,“因为我们国家是这个领域的佼佼者。空白,这是国家和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而使命感特别强。”
研发团队通过学习研究,一点点探索,“失败的次数真的是数不胜数,但最终还是一点一点的建立了各种参数,支撑了整条智能制造产线。” 萧云彤笑着说道。
终于,2018年,经过3年的研发和磨合,全国建筑钢结构行业第一条重型H型钢智能制造生产线诞生。在智能切割、加工、焊接、物流等各方面进行了创新,荣获工信部“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新模式应用项目”,实现了从“0国内钢结构智能制造“1”。
勇于抢建防疫医院
此后,责任与创新精神不断传承和发扬,团队投身于更多国家战略。
早在2020年初,疫情爆发之际,德仓二手钢结构就接到了紧急任务,为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急诊医院的建设提供钢结构构件。
但此时,车间团队几乎都回家过年了。“疫情危急,再难,我也要回来完成任务!” 陈海雷召回,然后千方百计召回人员。
“厂里劳模、职工党员率先进场,激发了赶工的建设氛围,号召外地员工返岗。” 党委副书记蔡良浩回忆说,“大家克服种种困难回到了生产线上二手钢结构设备,非常感人。”
随着人员的不断补充,智能生产线满负荷运转。12个小时后,第一批3000个钢支撑终于完工,然后运往深圳。最终,深圳急诊医院用了20天左右的时间完成。
“智能生产线在这次突发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果我们依靠传统的手工制造方式,是不可能完成这项任务的。” 陈海雷感慨道。
此后,智能生产线制造的钢结构预制件在香港河套急救医院、德仓二手钢结构、广州急救酒店等防疫应急建筑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团队尝到了创新科技带来的发展甜头,不断甄选先进机型,弘扬工匠精神。在生产线上,通过导师带徒、劳动竞赛、技能竞赛等方式,团队工人的技能水平有了明显提升。员工积极参加“武林大会”产业工人技能大赛、广东省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等内外技能竞赛,涌现出以游润东为代表的典型工匠。在竞赛等比赛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获得全国5月1日劳动奖、全国优秀农民工、中华好人等省部级以上荣誉9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