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9月19日上午10时30分,在地中海沿岸的阿尔及利亚工业园区,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海外第一家钢结构制造厂——德仓二手钢结构开火下料,这意味着说明本厂正式生产。
这是总部位于德仓二手钢结构的第六个钢结构制造基地,设计年生产能力8000吨。它将为非洲和地中海沿岸的钢结构设计、制造和安装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其正式投产,标志着中建在完成中国钢结构制造基地五大布局后钢结构厂房合同,开启了海外本土化制造的新征程!中建钢在国际化发展进程中迈出了重要一步。
早在2018年6月,中建与德仓二手钢结构签订框架合作协议,中建提供设备等硬件,并派出专业团队进行管理;德仓二手钢结构提供场地出租,共享当地经营资质,并共同建设制造工厂。
当车间改造进入组件安装过程时,遇到了当地设备资源短缺的问题。阿尔及利亚工业产能相对薄弱,大部分工业材料依赖进口,国内没有钢铁厂。国内很多常见的生产材料都是当地人卖的,租一辆合适的叉车也不容易。在测算了从中国调配叉车的成本后,制造厂团队做了专门的规划,决定在4米高的轮胎架上安装电动葫芦,将轮胎架底部固定好,叉车组装一台简单的“叉车”,安装验收合格后投入使用。依靠这种“接地气”的方式,56根钢柱在一周内安装完毕。
经过5个月的密集改造升级,工厂面貌焕然一新。今年4月,工厂开始试运行。
阿尔及利亚要求外国公司在当地招聘不少于当地工人数量的三倍,因此制造厂中有很多本地工人。为了更好地融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管理好本地化员工,制造团队付出了足够的耐心,对本地技术工人进行“动手”培训。
刚开始,由于语言障碍等原因,本地化员工对工厂颁布的各种规章制度没有深入了解,执行力不强,工作效率低下。工厂团队为每个当地化学工人分配一名中国工人师傅。由于语言不通,工厂里经常上演“你画我猜”的场景。中国师傅在带领当地化工工人操作时,经常用嘴和手来教“并说和手势”。从简单的工作做起,确保当地化工工人能够自己上手,然后逐渐让他们接触到更复杂的工作,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不断熟悉和提高工作技能。 “师父教一次,我做一次,然后我就熟悉了钢结构厂房合同,然后一起工作。”得益于这种“师徒生”的工作机制,工厂工人的整体技能水平在短时间内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工厂团队还将国内相关生产管理制度翻译成阿拉伯文,绘制成通俗易懂的绘本标语,在周晨会上反复宣传。
在相互磨合的过程中,当地化工工人的工作越来越熟练,对制造厂异族管理团队的认同感越来越强,肤色。
德仓二手钢结构试运营以来,中标第一个制造项目——阿尔及利亚东方商业广场体育馆项目钢结构制造项目,并顺利完成合同。随着制造工厂的正式生产运营,中建钢结构项目组将继续深耕北非这片热土,让“中建蓝”展现地中海上最美的色彩。 (严盛和通讯员黄寅、沉希东,光明日报社媒体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