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晓钢构根据实际施工需要生产的异型钢结构构件。经济日报记者 张虎 摄
“如果现在建一个100平米的房子,几年后你会留下一堆建筑垃圾还是10吨可回收钢材?” 德仓二手钢结构 董事长单银木经常问这个问题。正是这个问题促使他选择从事“绿色建筑”——钢结构行业的发展。
按照“十三五”规划的要求,要用市场化手段进一步化解过剩产能势在必行。对于产能严重过剩的钢铁行业来说,去产能的任务尤为艰巨和紧迫。发展钢结构建筑能否成为化解钢铁产能过剩的有效途径?《经济日报》记者近日进行了一项调查。
充分了解钢结构建筑的绿色理念
记者首先来到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的钱江世纪城人才特色住房项目建设现场。与一般工地不同的是,传统施工没有脚手架,工地也没有扬尘。项目经理何红伟告诉记者,该项目采用钢结构技术施工,即建筑的梁、柱和抗侧向力构件均采用工厂生产的热轧或焊接工字梁,并填充混凝土。钢管。
何宏伟指着11号楼,它采用第三代钢结构技术建造。他说,该建筑地上地下共32层,高近100米,建筑面积1万多平方米。60 多名工人在 60 天内建造了它。基本关闭。如果采用传统的混凝土结构,建筑主体施工将需要大约180名工人约6个月才能完成。也就是说,采用钢结构技术建造的项目,无论是用工量还是工期,都减少了三分之二左右。
钢结构建筑作为绿色建筑的概念最早引起了各方的关注。杭萧钢构集团副总裁、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方洪强介绍,钢结构适用于包括住宅在内的各种工业和民用建筑。与传统施工方式相比,钢结构建筑全生命周期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环保,可少用40%左右的砂石、水泥,是名副其实的“绿色建筑”;结构住宅排放约 480 公斤/平方米的二氧化碳,比传统混凝土房屋约 740 公斤/平方米的水平低约三分之一。
其他好处也很明显。例如,在同时满足建筑标准要求的前提下,由于钢结构建造的柱梁比常规混凝土更窄、更薄钢结构厂房造价高8米,占用空间更少,钢结构房屋更宽敞,可以增加5% 到 8%。室内房间可用性;
又如钢结构受力更合理,抗震性能更好;预制装配程度更高,安装速度更快。
像钱江世纪城这样的项目已经成为钢结构建筑的“广告”。方洪强说,近年来,杭萧钢构在浙江、内蒙、湖北、福建、河南等地的项目非常火爆,其中一些项目已成为当地的标杆项目。如武汉世纪家园,面积25万平方米,是国内最成熟的钢结构住宅体系,曾荣获国家“科技示范工程”和“国家绿色创新奖”。
“钢结构建筑全生命周期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利用的特点,与钢铁工业发展的要求不谋而合。” 单银木拿出了一份不久前发布的中钢协。《2015年上半年钢铁行业运行特点及下半年形势分析》,他写了两句话:“提高钢铁产品应用效率,推动钢铁行业减量化和绿色化”钢铁产品的全生命周期。”
例如,他说,虽然钢筋混凝土构件中的钢筋也可以回收利用,但混凝土必须被压碎。破碎过程不仅产生大量粉尘颗粒,而且成本高,回收无利可图。钢结构建筑钢材回收率高达90%,回收更方便。每一座钢结构建筑都是一个“钢库”。
在我国首个国家级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基地——杭州杭萧钢构新建工业化钢结构建筑生产基地,记者看到,25万多平方米的生产车间井然有序,拥有先进的数字化切割设备,全自动制造工艺、工业机器人等一字排开。现场没有刺鼻气味,偶尔有焊接飞溅,只有机器运转的声音。据介绍,钢结构生产主要消耗电力。焊接采用空气中制备的二氧化碳和惰性气体保护焊缝,除锈油漆在密闭车间内进行。
化解钢铁产能过剩新思路
“如果房地产开发增加钢结构的使用,钢材的消耗量将是相当可观的。” 浙江大学高性能材料与结构研究所副所长童根树告诉经济日报记者,按照目前的设计规范,钢筋混凝土房屋每平方米建筑面积的钢筋用量为35公斤(低- 抗震设防区,小高层)至60公斤(抗震设防烈度8度,100米高的住宅楼);对于钢结构住宅,每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用量由60公斤(包括楼板钢筋、低烈度抗震设防区、小型高层建筑)增加到110公斤(包括楼板钢筋、
据中钢协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生产粗钢8.23亿吨,7.12亿吨生铁,11.@ >26亿吨钢材。有专家测算,目前我国粗钢产能至少在2亿吨以上,化解钢铁过剩产能任务艰巨。
单银木为记者算了一笔账:根据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提供的数据,2012年至2014年,建筑钢结构产量分别为3600万吨、4100万吨、4600万吨,仅占用于建筑的钢材用量约为10%。以2014年新开工面积17.9亿平方米计算,如果全部采用钢结构,每平方米用钢量增加30公斤左右,用钢量增加0.5 约1亿吨,相当于吸收了四分之一的粗钢过剩产能。
扩大钢结构产能已成为化解钢铁产能的有效途径。数据显示,到“十三五”末,钢结构建筑用钢量可增加到7000万吨。如果再加上政策和产业的协同作用,国内钢结构用钢量有望突破1亿吨。
据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统计,目前全国已有1.@>10000家企业获得钢结构工程专业承包资质,其中年生产能力超过100家的钢结构企业100多家。具有5万吨以上的技术研发和设计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具备了推广钢结构建筑的产业基础和生产能力规模。
为拓展钢结构市场,杭萧钢构近年来在全国重点城市建立代理模式,并通过区域支持、运营支持、技术支持等多种方式加强与代理商的资源共享,从而更贴近钢结构市场需求。
通过概念更新促进潜力开发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单银木目前正在做的事情之一,其实就是“拍电影”——“我想拍电影,介绍我国钢结构的发展历程和现状,讲述成长杭萧钢结构的路径和发展。钢结构的概念和普及常识。
“钢结构虽然有很多优点,但在国内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为什么?根源在于观念。” 单银木说道。
数据显示钢结构厂房造价高8米,在日本和美国的地震带,钢结构占新建房屋的80%以上。在我国,这个比例极低,甚至不到5%。我国钢结构市场还在缓慢发展中。
全国政协委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副校长郝继平认为,钢结构技术推广困难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首先,1980年代以前,我国钢铁产量严重不足。为保障重点建筑钢材,限制建筑用钢量。当时的建筑理念和技术,使人们对混凝土建筑产生了惯性。其次,对钢结构的认识不足。尤其是房地产商和消费者对钢结构不了解,不愿意使用钢结构,对应用和推广形成了一定的阻力。此外,与钢结构相关的配套建筑材料不足。主要原因是保温、隔音等质优价廉的材料相对较少。像杭萧钢构这样自主研发相关材料是非常有价值的。
郝继平认为,我国钢铁产能已从当年的紧缺变为目前的过剩。推进钢结构,增加用钢量是有物质基础的。
一方面,要加强科普工作,促进人们观念的更新。包括政策制定者、建筑设计师、建设者,尤其是消费者,只有了解了钢结构绿色建筑技术,才能逐渐接受钢结构住宅。另一方面,要加快钢结构配套技术的研究,不断开发更多的围墙材料和产品,进一步降低成本,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此外,也可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在重点地区或部分建筑施工中,特别是地震多发地区的学校、医院等工程,可强制采用抗震性能好的钢结构。
“除了房地产,钢结构还可以进一步发展应用于公共基础设施等领域,如中小跨度桥梁、立体停车场、仓储设施等,将取得显着的社会效益。 " 郝继平相信。
佟根树说,如今钢价下跌,劳动力成本上升,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环保需求不断提高。钢结构行业要抓住机遇,做好绿色建筑供给大条,助力打好产能过剩攻坚战。
让单银木非常兴奋的是,近期政策利好,暖风频发。例如,近期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结合棚改、抗震住房工程开展钢结构建筑试点。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推进城市绿色发展,提高建筑标准和工程质量,高度重视建筑节能。
钢结构企业积极走出去,也为钢铁行业带来了借船出海的机会。在杭萧钢结构生产车间门口,记者看到了正在运送产品的车辆。公司国际合同履约部项目经理闫健告诉记者,这是要发往哈萨克斯坦的产品。近年来,杭萧钢构抓住“一带一路”建设的机遇,积极参与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根据规划,2015年至2019年,‘一带一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将达到3.26万亿美元。沿线国家多为欠发达国家,对基础设施的需求最为明显,为钢材净进口国。占70%以上。”闫健说。(经济日报记者罗开福张虎)
上一篇:哪些因素会影响钢结构厂房造价?
下一篇:德仓二手钢结构优秀企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