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
解放前,我国只有少数工厂、高层建筑、桥梁等采用钢结构,而且大部分是国外设计、国外钢材制造、国外制造的。新中国成立后,钢结构逐渐发展起来。在借鉴苏联经验的基础上,发展冶金工业,培养专业人才,开展工程建设。例如,在 1950 年代和 1960 年代,有 156 个新建和扩建项目。其中,冶金、重型机械、电力设备、汽车、飞机、造船等重工业厂房的车间大多采用钢结构。在取得突出建设成就的同时,设计、
我在上海读了中学和大学。听说上海中心大厦和锦江大厦是两座以钢结构为骨架的建筑。地桩由打入土层的工字梁和槽钢支撑。长度与上层建筑的高度相似,这在当时是令人惊讶的。平时去外滩玩,每次过外白渡桥都要仔细看看。我看到钢桥都是用铆钉连接的,很可靠也很先进。
上小学和初中的时候,家里很穷,生活很艰难。我受到启发,努力学习以改变我的命运。努力得到了回报,终于考上了同济大学。我在学习钢结构专业课程的时候只是对钢结构建筑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但是那个时候学校还是以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主,钢结构学习的时间很少。刚木教研组只有几位老师,包括沈祖彦老师和胡学仁老师。
在大学里,我是班长(全班120多人,分成5个小班),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处理很多琐碎的事情。虽然花了很多时间,但锻炼了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赢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信任。毕业多年,同学们仍然非常信任我。五年一次的大班同学会我领导组织,现在老同学见面时还叫我“班长”。
毕业后分配到原冶金部建设研究所结构室工作,开始接触钢结构厂房、高炉、栈道廊道。我经常去鞍钢和武钢出差,看看钢结构和冶金厂的结构。有时跟随老专家到现场处理钢结构事故,我逐渐爱上了钢结构建筑并与之结下了不解之缘。毕业后先后承担混凝土鱼腹吊梁、建筑构件标准化、高强螺栓、钢蜂窝梁、住宅钢结构等研究课题。研究所的技术政策和科技发展规划;编制了二冶集团混凝土构件目录和冶金部混凝土构件目录,高温下高强度螺栓连接性能试验研究,35m钢吊梁加固试验研究在鞍钢第二炼钢厂,钢蜂窝梁研究二层钢结构厂房效果图,意大利BASIS钢结构建筑体系的引进与研究,轻钢房屋和压型钢板在工程中的开发与应用等。其中,试验研究关于鞍钢第二炼钢厂35m钢吊梁的加固,我至今记忆犹新。为解决炼钢厂对35m钢吊梁的加固更换问题,将铆接吊梁改造为高强度螺栓连接吊梁,需要确定吊梁安装时的温度。在职的。由于横梁是在平炉炉口上方高温烘烤的,我现场布置了测温元件和仪表,需要三天的正常工作数据。我连续三天在现场收集数据。光束周围的温度达到约40°C。打开炉门,一股热风扑面而来。我的脸通红,满脸大汗。三天后,累死了,觉得科研工作不容易,没有现场就无法获得真实的数据。根据现场和理论计算,将平炉上梁改为高强度螺栓梁是完全可行的。为防止高强螺栓受温度过高影响,降低轴向力,增加了水套装置,保证大梁温度在安全范围内。企业迫切需要它。
回院后对高强螺栓进行高温试验,为规范提供理论和实验数据。经过一年多的试验和统计,30多组试件在不同温度和轴向力的高温炉中进行试验,得出以下结论:高强度螺栓连接环境温度为100℃时至150℃,其承载能力应降低10%。该结论被《钢结构高强度螺栓连接技术规范》(JGJ82-2011))采纳。
意大利BASIS钢结构建筑体系的引进和研究是我在1986年完成的又一成果。为了进入中国市场,意大利钢铁公司邀请我院访问意大利,并赠送了一座小型钢结构建筑(三人房) )。这是一种低层钢结构住宅建筑系统。所有的部件都从意大利集装箱运到北京,在我们的院子里建成了一座两层的钢结构住宅样板房。采用热轧H型钢作为梁柱、组合楼板、外墙陶粒混凝土板、太阳能淋浴、冷热空调、意大利家具,设备齐全。采用CAD和CAM技术,从材料清单到制造加工图纸全部由计算机完成,BASIS系统所有部件均在工厂生产,运至工地安装,工地无焊接作业。除了需要浇筑到位的楼板和地基外,没有湿作业。柱、梁安装采用相同直径的螺栓,接头标准统一,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构件及各种设备在市场上采购。同年,我院召开建筑系统技术交流会,组织样板房参观。全体同仁认为,这是建筑业的发展方向,对推动住宅产业化具有很大的启示和指导作用,但觉得价格太贵了(一栋小楼20万)。因为当时中国经济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建筑工业化水平太低。因此,我深感我们与国外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
1980年代,我参加了武钢一米七轧机工程和宝钢一期建设工程,完成了18m钢蜂窝梁在宝钢工程中的试验应用。日本在钢结构材料、设计和生产方面的经验借鉴了宝钢一期工程,为屋面压型钢板和扭剪高强度螺栓的消化、引进和国产化奠定了基础。
1985年任冶金建设研究所副所长,分管科研技术与推广工作。当时我国钢铁产量不多,国家的产业政策是限制钢铁的使用。我参与了国家计委关于限制钢材使用的文件的编制工作。直到1990年,国家产业政策才转变为大力推广使用钢材和钢结构。只有一个地方可以使用它。
1996年,作为德仓二手钢结构的总经理,我组织实施了新加坡PSA仓库钢结构工程和新加坡国际会展中心钢结构工程。,积累了很多对外承包工程的经验和教训。
回首往事,我是在冶金建院各级领导的帮助和老专家的帮助下成长起来的。冶金建设研究所是我国钢结构专业人才最集中、专业配套最齐全、科研成果最丰富的研究所。1955年11月研究所成立时,只有4个研究实验室。后来,建筑结构研究室以钢的新结构为重点研究内容,将新金属应用到建筑结构中,成立了专门的金属结构研究组。经过60多年的发展,目前全院直接从事钢结构工作的人员400余人。不仅有结构专业人员,还有焊接、机械、防灾抗震、检验检测中心、监理等专业机构和人员,形成全钢结构。科研、设计、施工管理全产业链,为冶金工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据统计,医院已完成国家级科技成果60余项,获得国家和部级科技奖励550余项,主编和参编国家行业标准、规范、法规600余项。 ,以及包括钢结构在内的 700 多项专利和施工方法。主要结果:
1.《H型钢产品开发与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建筑钢结构新型连接节点与系统的设计理论、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大跨度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 《钢结构防火与腐蚀》等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主编和参编了大量国家和行业标准,其中,《钢结构工程质量验收规范》(-2001)、《钢结构焊接规范》 ” (-2011),《钢结构高强度螺栓连接技术规范》(JGJ82-2011),《异形钣金工程应用技术规范》(GB896-2013)@ > 等)。
3. 承接了数十个以钢结构为主体的大中型工业和民用建筑设计项目,设计了4座大型展览中心、43座机场航站楼、9座体育场馆钢结构建筑。
4.完成了大量以钢结构为主体的公共建筑和工业厂房,如新加坡圣淘沙环球影城钢结构工程、新加坡冒险岛区建设总承包工程上海迪士尼乐园主题公园。积极参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场馆建设,在汶川安县建设抗震临时安置房,组织院内外钢结构行业专家,积极推动我国钢结构产业发展。
现在
我国是世界钢结构大国,在某些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但就整体水平而言还不是世界强国。但可贵的是,我们培养了一大批在钢结构工程实践中精益求精的优秀设计师、创新创业者、有能力的项目经理、精益求精的工匠,这是中国钢结构发展的支柱和希望。 .
1997年我国钢材产量达到1亿吨,1998年投产的轧制H型钢系列产品为钢结构创造了良好的物质基础。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钢结构行业百花齐放,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2017年中国钢材产量达到8.4亿吨,其中钢结构产量近6000万吨。目前,我国钢材产量居世界第一,但品种少二层钢结构厂房效果图,高强钢和特殊钢的研发还不够。军舰、坦克、航天器等高端钢材仍依赖进口,尚未成为钢结构强国。
钢结构由于自重轻、基础造价低,适用于弱基础,具有安装方便、施工快、周期短、投资回收快、环境污染少、抗震性能好等综合优势。确认。同时,促进了钢结构在建筑、桥梁等行业的发展。
钢结构行业虽然处于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但在行业发展过程中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要充分发挥中国钢结构协会的作用服务行业的平台。2002年,从领导岗位上退休后,担任钢结构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全身心投入到专家委员会工作中。我发现,协会的许多专家实践经验丰富,专业和管理能力强,身体健康。当时很多企业缺乏专业人才,现场解决的问题很多。需要各个领域的专家。所以,
1.为相关政府部门、钢结构设计、生产、安装企业,组织专家开展大量技术咨询服务;
2. 为中钢协、宝钢等进行了全国钢铁调查并编制报告;
3.参与评标、设计与施工技术方案评审、科技成果鉴定,参与编制国内重大钢结构工程(如2008年奥运会场馆等)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其中,最有意义的工作是受中国钢结构协会和北京“2008”工程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委托,组织和参与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场馆工程建设的技术咨询和服务,组织和参与15 各场馆质量中期技术考核,组织编写《2008年奥运会工程钢结构创新技术与成果》(第一、二、二卷),共计2000页以及 100 万字,包括大量图表。
4.为企业编制钢结构制造厂发展规划,我与专家共同撰写审阅:德仓二手钢结构,德仓二手钢结构,德仓二手钢结构,德仓二手钢结构@ >基地、德仓二手钢结构生产基地、德仓二手钢结构、德仓二手钢结构、德仓二手钢结构等企业的规划得到了企业的好评。
期间参与了国内重大钢结构项目的评审、设计与施工技术方案评审、科技成果鉴定、技术标准法规的参与和编制、工程质量事故的处理等工作。 400 多次。五阳钢厂专家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大剧院钢结构技术顾问、北京市人民政府“2008”工程指挥部专家、工程监理顾问等顾问央视新址主楼。
30多年来,还参与或主编了以下著作:《高强度螺栓连接》、《钢结构施工安装手册》、《建筑用钢手册》、《宝钢建筑彩涂钢板应用手册》、 《钢结构制造技术规程》《冷弯矩形钢管结构技术规范》、《钢结构施工》、《建筑用彩涂钢板应用手册》等。
在我担任专家委员会主任期间,专家委员会的专家人数从50多人增加到200多人。每两年召开一次专家工作会议,编制了10多项标准和规范,为钢结构技术的进步和行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做了大量工作,受到政府和企业的欢迎和好评。我深深明白,做专家的主要任务是为企业服务。工作中的言谈举止、撰写会议纪要、撰写规范等,要实事求是,公平合理,深入现场,调查研究。我还要努力学习新的知识和经验,
有一件事我记得很深。某体育中心请我和其他专家对体育场的钢结构质量进行评估。事前业主反映,桁架主拱接缝处油漆剥落,焊缝处有裂纹,影响结构安全。由于运动结构的接缝距离30多米,从底部看不清楚。我爬上屋顶仔细观察。接头处的裂纹只是微观的表面收缩裂纹。气刨后确定裂纹仅在表面。只是画画。专家们到会议室认真讨论,完成了会议纪要,并对结构安全提出了建议。楼主很满意,
参与过一些安全事件处理工作,对安全有深刻的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钢结构产业发展迅速,但在施工过程中也发生了一些令人痛心的钢结构工程安全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值得我们深思和需要被克服。由于钢结构本身的低温脆性断裂,易失稳,耐火性和耐腐蚀性差,因此发生了许多安全事故。事故不完全统计发现,设计原因占31%,施工原因占49%,业主管理原因占20%。事故的外部原因是:工期过短,违反了建设项目的客观规律;造价不合理,工程造价过低,给安全施工留下很大隐患;政府和监管单位监管不够。事故发生的内部原因是:设计、施工、监理企业领导对工程质量安全重视不够。当质量安全与施工进度或成本发生冲突时,往往不重视质量安全管理和措施;管理不够严格,质量安全措施不到位,有的管理只停留在纸上,挂在墙上;质量和安全的培训和教育没有落实到每个岗位和每个工人。所以,我在培镇讲课,在工地讲课,讨论施工安装方案,评价科技成果时,总是提醒自己安全问题,检查安全措施是否到位。
未来
对钢结构未来发展的预测,对于每一位钢结构专家来说都是非常激动人心的。
中国必将成为世界钢结构大国,也必将成为世界钢结构强国。
每一个钢结构工程、每一个钢结构产品都是精品、艺术品,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考验,必将成为中国钢结构人的骄傲和世界的赞誉;应用先进科学技术进行钢结构设计、制造和施工管理,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管理混乱、设计缺乏创新、粗制滥造、粗放建设的现状应逐步消除,一去不复返。
实现伟大目标可能需要10年、20年或更长时间。有生之年可能看不到这样的美好时光,但我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钢结构行业几代同仁的共同努力下,中国钢结构强国的目标一定能实现。